中共中央宣傳部委托新華通訊社主辦

具身智能“成人禮”何時到來

2025-07-02 09:46
來源:半月談網

半月談記者 郭方達

“具身智能”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競爭的重要領域。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新品發布數量已超過106款,遠超過去20年的總和,與之相伴的“具身智能”概念成為全世界追捧的熱點。谷歌、特斯拉等一眾國際知名企業紛紛布局該賽道,波士頓動力、宇樹科技等新興企業的產品更是吸睛無數。

作為拓展人類能力邊界的“外骨骼”,具身智能的技術裂變究竟還有多遠?

人形,不止于人形

“許多人第一次對具身智能有直觀印象,就是看見春晚舞臺上轉手絹的機器人?!碧旖虼髮W無人駕駛汽車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謝輝表示,人形機器人是該領域最具“顯示度”的產品,可通過類似人類的身體結構,執行許多傳統任務。

事實上,任何能夠在物理空間中進行互動的機器人,都有望成為具身智能的載體,具身智能機器人的關鍵在于具身智能的底層技術,而非機器人的物理形狀?!叭诵螜C器人是對于當前物理環境的友好解決方案之一,但不會是針對所有場景的最優方案,比如組裝一輛汽車,人形機器人的效率就很難比機械臂高?!碧旖蛐滤蓹C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松表示,在工廠等結構化場景中,具身智能有很多外形不一的載體。

具身智能依托軟件算法和物理載體,能夠感知環境、做出決策并執行具體的任務。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沈陽說,具身智能作為一種軟硬件一體的特殊智能體,依賴的是多模態模型?!氨热鏥LA大模型,V的視覺,L的語言,A的動作,形成一套感知決策行動的完整流程?!倍唐趦?,車輛很有可能成為具身智能最先投入大規模應用的領域?!巴ㄟ^傳感器進行視覺識別,大模型與用戶交互,最后落實在對汽車的機械操控上?!敝x輝說。

從市場來看,全世界都對具身智能領域顯示出濃厚興趣。國際知名投資機構高盛預測,2035年人形機器人全球市場規模將高達380億美元。我國北京、浙江、廣東等多省市已經相繼出臺具身智能發展規劃,力圖打造領先的產業聚集區。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產業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等發展目標。

2025年3月21日,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入口咨詢臺在布置的具身智能機器人

具身智能“成人禮”尚未到來

——通用平臺和標準化認證缺乏,多數企業陷入“重復造輪子”。國訊芯微(蘇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蔣琛表示,目前在具身智能領域,仍舊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和通用開發平臺,這就使得多數企業都要從0到1獨立研發,各地重復投入導致資源分散,影響產出效率。同時,硬件接口、通信協議、數據格式等缺乏統一規范,不同廠商的機器人本體構型與軟件架構互不兼容,制約規?;瘧?。

——應用場景開放度不足,缺乏快速孵化條件?!皺C器人最終還是要用起來?!碧旖蚶首u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勇表示,研發端的企業和應用行業尚未打通,許多實際工況都未能真正納入研發測試體系中,許多產品仍停留在“溫室花朵”的階段。高松認為,具身智能要真正走入生活,還需要在眾多非結構化場景中積累數據,與ChatGPT等依賴文本數據的大模型不同,具身智能需采集真實物理環境的動態交互數據,其采集成本更為高昂。

——核心元器件自主化程度不足,復合型人才缺口擴大。北京大學智能學院副院長林宙辰坦言,在高端GPU、精密傳感器、減速機等領域,我國企業的自主化程度依舊有待提高,對本土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坝忠幊?,又要懂大模型,現在還要懂機械和自動化,這樣的人才太少太少?!敝x輝表示,伴隨著多領域的交叉融合,行業的人才要求從雙棲走向三棲,未來的門檻還將進一步提高。

——法律道德風險仍是未解之題。謝輝舉例說,如果一臺被植入了惡意程序的智能車輛接入網絡中,可以生成并發送虛假的緊急消息,誤導周圍車輛的行駛路線、行車速度和前進方向等,從而制造交通擁堵與混亂,極端情況下甚至可以主動制造交通事故。對于這類智能機器可能造成損失的情況,責任歸屬邊界依舊模糊,開發者、運營者等主體責任幾何?這道“前置題”尚沒有答案。

產業競速先機何在

加強底層建設,構建龍頭引領共建的行業生態。蔣琛等人建議,加強具身智能領域的開放平臺建設,在底層代碼、數據集等環節建立開源共享行業機制。主管部門宜組織龍頭企業,鼓勵開發從硬件到軟件、從底層到應用層、從AI模型底座到3D數據集的通用開發套件。盡快制定國家級具身智能發展規劃,加快標準建設,創建生態認證體系,推動技術加速迭代。

促進應用場景開放,提供高質量的現實數據。任志勇等人認為,具身數據無法從互聯網海量內容中直接獲取,而需通過真實的機器人操作來采集或高級仿真平臺生成,因此需要較高的采集成本和廣泛的應用場景支持。建議在柔性生產、醫療康養、公共安全、應急救援等領域開放政府、國企主導的應用場景,為廣大企業提供測試平臺。

強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聯合科研能力,為技術創新提供支撐。謝輝認為,高校要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重視跨學科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項目,如推出“人工智能+X”雙學位項目等,打破傳統學科專業界限,培養一批適宜人工智能領域的復合型人才。

加速建設前置治理體系,完善法律等安全防線。業內人士認為,構建責任明晰的治理框架,是具身智能安全投用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應在隱私數據保護、責任歸屬等方面進行充分論證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避免監管真空;另一方面則應建立人工智能領域的預警及應急熔斷機制,盡可能將風險及影響降至最低。

編輯:尤立

責任編輯:王亞冉

熱門推薦

伊在人天堂亚洲香蕉精品区|国产SP女贝网实践打屁股视频|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香蕉久久久久|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