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營企業迎來新舊更替高峰期,接班人的培養問題日益凸顯。目前,民企接班人的培養方式日臻多元化,有家族代際傳承內部培養、市場化培養、政府助力培養等多種模式。近年來,一大批二代接班人通過網絡公共平臺,自發地匯聚,采取“抱團成長”模式,不斷增強自身素質。
“廠二代”為啥火了
“95后”黃希誼沒有想到,自己在小紅書上發表的一篇小文能引發巨大共鳴。她更沒有想到,她創建的一個“廠二代”社群,短短幾個月即匯聚起3000多人,目前人數還在不斷激增。
15歲出國,25歲回國接班,并非黃希誼所愿?!拔沂菑V州人,15歲去美國波士頓讀高中和大學,然后研究生去了巴黎,在巴黎也工作了一陣子。2020年,因疫情原因,家人讓我回國?!秉S希誼說,10年的國外生活,讓她對接班心生惶恐。
“廠二代”黃希誼在工廠
“不了解國情,對于家族事業也是小白,只知道工廠是搞機械的,具體干啥的完全不了解?!秉S希誼說,回國兩年多,每日奔波在家與工廠兩點一線之間,讓她感覺枯燥苦悶。2023年初,她在小紅書上發表了一篇感想,訴說自己的經歷和內心苦悶。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共鳴者紛紛關注并講述類似的經歷。
為方便更多人交流,黃希誼建立一個“廠二代”社群,名為“廠二代GOGOGO”,旨在打造一個專屬制造業企業繼承者個人經驗分享、資源互換的真實社交平臺。
經數據分析,入群的“廠二代”平均年齡26歲,“85后”至“00后”為主,均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海歸二代占68%?!皬S二代”分布于全國各地,以珠三角和長三角為主,企業規模以中小企業為主。
“廠二代”社群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主題沙龍、名企探訪、工廠互訪……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同齡“廠二代”們分享各自的經歷,啟發不同的思維模式。
“大家參與的熱情非常高,因經歷相似,共鳴感很強,每次活動都有聊不完的天?!秉S希誼說,“‘廠二代’們聚在一起,探討中國制造業的困難、傳統產業如何數字化轉型等課題。大家從行業運營心得、接班困境聊到海外市場等。有做境外展覽公司的創始人分享制造業如何創新吸引國際客戶;有斯坦福大學畢業的烘焙‘廠二代’分享如何自主研發工廠AI應用;有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化工‘廠二代’,分析化工市場如何創新……”
“廠二代”社群還邀請一些“廠二代”及父輩代表,分享兩代人在辦廠中的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通過一代和二代的交流,讓企業家精神得到傳承和發揚。
“隨著‘廠二代’社群越來越大,更多孤獨的心靈聚集在一起?!秉S希誼說,“現在大家見面的頻率越來越高,在互幫互助的氛圍中,彼此鼓勵,攜手前行?!?/p>
“一個人走得雖快,一群人走得更遠?!币晃弧皬S二代”說。
“廠二代”不等于“富二代”
以工廠為共性特征之一,制造業民企接班人更愿意被稱為“廠二代”。他們既不愿意被定義為“富二代”,也認為自己有別于“企二代”。
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感受到,“廠二代”這個詞,似乎更契合新一代制造業接班人的內心世界:以實業為本,傳承艱苦奮斗的精神。
“經營工廠其實很辛苦,許多工廠都地處偏僻的郊區,‘廠二代’普遍會感到孤獨?!秉S希誼說,或因為不適應,或因為能力不足,一些二代主動放棄了接班,但能堅持下來的大多勇敢選擇了“吃苦”之路。
“我是‘廠二代’,不是富二代?!彼拇ǖ囊晃弧皬S二代”說,“‘富二代’是可以直接擁有巨額財產的那一批人,但許多‘廠二代’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的那一批人。我擁有的財產是我的工廠,它經歷了20多年的市場考驗,如何更進一步讓它成為行業的龍頭品牌,則是我們‘廠二代’的未來要走的路?!?/p>
“有些父母的產業是夕陽產業,本來生命力就不強?!畯S二代’并不是躺平,而是接棒的延續,可能是優化,可能是創業?!秉S希誼說,從不知所措開始,很多“廠二代”偶爾也會有退縮的想法,但最終還是選擇迎難而上。
敢于直面困難,勇敢往前沖,是“廠二代”們的共性特征?!澳壳爸行∶駹I企業,尤其是制造業最底端的代加工工廠,從內部管理問題,到外部的訂單不足、同行價格戰問題,困難一環扣一環?!秉S希誼說,“可能上學的時候我們不能吃苦,但既然要做好這個工廠,就必須要吃苦。這是一種使命感,因為這是父輩的心血,我們想延續下去?!?/p>
從被動培養到自發成長
我國的民營企業已進入新老交替的高峰期,但二代接班意識不強,其培養問題讓社會各界擔憂。
珠三角某市的調研顯示,大部分企業二代接班人都有海外留學經歷,但不了解國情,部分人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與市場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需求差距較大。與一代企業家不同,二代接班人缺乏實際管理經驗和基層歷練,缺乏意志品質的磨煉,迫切需要提高企業領導能力與創新能力等。
2023年6月,“廠一代”與“廠二代”代表匯聚一堂,分享經營心得
許多一代企業家坦言,他們是改革開放后由國有或集體企業轉制、農民“洗腳上田”、干部“下?!倍鴣淼谋就撩駹I企業家,因自身局限性,靠“父教子”難以完成家族傳承。
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不少地方政府主動采取積極措施,探索培養新一代民營企業家的有效方法,如集體培訓、成功企業家傳幫帶、國企掛職等。雖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對于數量龐大的接班人隊伍來說,仍顯被動。
當前,“廠二代”們自發通過網絡公共平臺抱團學習成長,成為一種良好發展趨勢,許多類似的社群正在形成。
“‘廠二代’的標簽,僅是大家相聚的開始?!秉S希誼說,打造平等、健康、積極、有益的社群生態圈,也許能讓中國制造業接班人盡快地成長。
半月談記者:劉宏宇/編輯:李力
責編:秦黛新 / 校對:褚孝鵬
原標題《“一個人走得雖快,一群人走得更遠”“廠二代”接班人抱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