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頁紙、306個鮮紅的手印……這是秋那桶村306戶群眾給李微的“禮物”,承載著村民對他的感激之情。來自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的李微過去兩年扎根云南怒江州貢山縣最北端的秋那桶村,沉下身與群眾打成一片,讓出去打工的村民回村就近就業,讓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零增至百萬,讓群眾成了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沉下身,連民心
今年3月,在秋那桶村第五屆農民運動會及文藝晚會上,駐村第一書記李微收到一封由怒族毯子裝飾的信件,感謝他帶著大家建設美麗家鄉,希望他能繼續駐村工作,并附上了9個村民小組306戶群眾代表的鮮紅手印。
306個手印是李微駐村730多天與群眾心連心的一個縮影。2021年3月,按照中交集團定點幫扶的安排,李微來到秋那桶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懊宕迩槊褚馐枪ぷ鞯牡谝徽n?!崩钗⒄f,從管理工程項目到駐村服務,自己工作內容、對象都發生了變化,走進田間地頭、走入群眾家摸情況很重要。
秋那桶村居住著怒族、獨龍族、藏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群眾,與他們打交道首先就得過語言關。學語言、打手勢……李微把能用的方式都用上了,6個筆記本滿滿地記錄著每次走訪信息:村民的基本情況、大小事的動態情況,以及村民反映的困難、合作社碰到的問題。
在實施人居環境改造提升過程中,村里計劃拆除一些養殖圈舍和廢棄窩棚,推動生豬從散養到集中養殖。該工作因涉及群眾財產利益,推進速度較慢?!斑€有群眾很抵觸,來到村委會表示拒絕?!崩钗⒄f,他們加大入戶宣傳力度,并動員黨員帶頭拆除,曾經反對的村民最終主動提出拆除豬圈,全村順利完成30多個豬圈、棄棚拆除工作。
過年吃殺豬飯是村里傳統習俗。每逢吃殺豬飯時,村民都會邀請駐村工作隊參加,但他們經常無法參加。這時,村民們就會提著自家豬肉來送給駐村工作隊?!按蠹蚁窦胰艘粯??!崩钗⒄f。
李微(左)入戶了解村民發展意愿
“出去打工,不如留下奮斗”
駐村15天后,李微便摸清了9個村民小組的發展癥結:村集體經濟發展乏力、村內產業基礎薄弱、外出轉移就業人數少……
為破解發展困局,李微提議組建村級建筑公司,“出去打工,不如留下奮斗”。提議背后是他對當地情況的細致觀察。脫貧后的怒江州依然有不少基礎設施項目需要建設,他所在的中交集團正推進“怒江建筑產業園”項目,自己也有工程項目管理經驗,最終該提議獲得村兩委支持。
2021年10月,村集體經濟組織“秋那桶爍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剛成立,就有88位村民加入?!坝辛巳?,還要有現代管理、技術支撐?!崩钗⑷硇耐度?,從教技術到現場管理,從招投標流程到稅務申報,與集團業務部門成員聯合培訓村民。
“我們讓不同勞務班組同臺競技、提升水平?!贝妩h總支書記余貴林說,在一次次實訓中,村民開始掌握支架、鋼筋等實操技能和安全生產、財務核算等管理知識。
“在建筑公司干得成!”當首批加入建筑公司的村民拿到工資時,這個消息便傳開了,報名加入的村民越來越多。到今年初,公司先后承接了15個“以工代賑”工程項目,248名村民成為建筑工人,村集體經濟收入150萬元,村民務工收入210萬元。
2021年,村里蜜蜂合作社迎來大豐收,只有把蜜賣出去、賣上好價錢,才能讓產業變成甜蜜事業。李微在與中交集團溝通后,決定以消費扶貧的方式采購這批蜂蜜。裝瓶、封口、裝箱、快遞……李微把控好每項流程,也讓合作社熟悉外銷產品的相關工作,讓好貨賣出好價,助力群眾增收。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內容,也是鞏固脫貧成效的重要支撐。在調研的基礎上,李微和當地干部發揮相對優勢,優化產業布局,讓村內產業形成良性循環,讓群眾留在家鄉能掙錢。
李微(左三)介紹村內人居環境、產業發展情況
鄉村振興在路上
開展10余場鄉風文明活動、近百場體育活動……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組織的一次次活動中,村民提升了“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意識,增強了凝聚力。
不僅如此,為了讓秋那桶村能夠持續發展,李微與村兩委商議后決定建立特殊的教育基金補貼機制,為村里培養自己的人才。
針對急需人才不愿來、留不住的問題,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對村里初高中畢業生進行摸排登記,實施一對一動態跟蹤,動員學生報考村集體經濟發展所需專業,錄取后由村內企業提供補貼,畢業后直接回村就業,探索培養帶不走的管理人才和鄉土經貿人才的路徑。
腰包鼓起來了,人居環境也得跟上。為推進該項工作,村里對表現突出、積極配合的家庭,優先安排至村集體經濟公司務工,提高了村民參與的積極性。
秋那桶村還用“黨建+”的模式,成立酒店服務公司和餐具洗滌廠,為村內和鎮里的民宿客棧、農家樂等提供標準化服務,提升了服務水平,也減少了洗滌對環境的污染。
村民馬金生一家過去靠種玉米、蕎麥等為生,如今他成了村酒店服務公司清潔員。他說,村里有旅游服務業、建筑業,還有在建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大家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廣,發展的信心越來越強。
走進秋那桶村,道路整潔寬敞,村口“中國最美鄉村秋那桶”的標志格外醒目。夜幕降臨,一些村民在峽谷深處跳起了鍋莊,唱起怒族歌謠。
半月談記者:楊靜/編輯: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