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學新聞?”本該不是新聞。
答案,見仁見智。新聞,如同其他學科一樣,對應著就業市場上的崗位、職業,隨經濟社會供需起伏,在動態中尋找平衡。
“閉著眼睛報一個專業都比新聞好”“如果我是家長的話,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一定會干一件事,就是把他打暈,然后給他報個別的”……在畢業季,這樣明顯的傾向性言論打破了平衡,也在網絡上引發輿論熱議——到底要不要學新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石漣漪千層浪。學界、媒體界人士紛紛加入討論,從6月中旬至7月中旬,爭論不休不止。原以為手握“麥克風”的媒體與學者更有優勢,實際爭論中“天平”出現了偏向另一側的趨勢。一家媒體在微博上發起“是否看好新聞傳播專業就業前景”的投票,參與者2.1萬人,其中超過1.47萬人選擇“不看好”。在知乎、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的置頂留言,毀譽參半。
一些人認為“新聞無用論更貼近現實”,并認為與之相關的文學、社會學也是如此,認為這一否定性建議是“實用主義指南”“打破了信息壁壘”“說出了大學就業真相”。另一些人則認為如此“帶節奏”“極端化”的網絡語言,充斥著“功利主義”氣息,其目的是博眼球、獲流量,嘩眾取寵、不負責任的言論不足為信。
輿論是社會的皮膚?!耙灰獙W新聞”的輿論走向表明,輿論真正在問的,已經不是“要不要選新聞專業”,而是在“學歷通脹”之下,畢業前景幾何;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之下,就業形勢幾何。這些都成為輿論關切的重點。
“學歷不但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臺,更是脫不下的長衫?!薄叭魏螌I,當老師跟你說以考編為主要出路的時候,你就該意識到,這個專業就業形勢相當嚴峻了?!薄巴蛐浅酱蠛V?,是不是先啃一口饅頭?”……輿論的交鋒與叩問,正在演化為“理想與現實之間該怎么選”。
一方面,由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引領的科技浪潮,給人才市場帶來情緒沖擊,有可能觸發人們對技術性失業的恐懼。疫情之后的“疤痕效應”疊加,也給就業市場帶來階段性壓力。另一方面,更多人對工作的“價值感”提出新期待,可能引發一些情緒化的職業決策和松散化的勞資關系?!皩W而優則仕”之類傳統觀念依舊有著不小的市場,當傳統就業價值評判與新的就業觀出現碰撞,難免讓年輕人不知所措。
盡管如此,直面現實,我們依然可以選出相對最優解,選出一種符合自己實際、符合自己內心真實意愿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投身到自己應該做和能夠做的工作里去,清晰地、堅強地、充滿熱愛地走好每一步。
好比“要不要學新聞”這個問題,如果你問我,我的答案是“要”。不僅是因為我是記者,也是因為這份工作——
讓我可以時刻保持認知與思考的彈性,在面對限制條件的選擇題時,不至于被個人的“以偏概全”所束縛;
讓我可以通過手中的“筆”與社會情緒“共鳴”,發出客觀理性的聲音,對假丑惡和社會不公現象提出批判,對真善美和公平正義予以鼓呼,讓理性思維的“星星之火”更快“燎原”;
讓我可以走遍千山萬水,既能腳踏實地,又能仰望星空,以沸騰的狀態走出每一步,不辜負每一份信任與期待。這是一份職業,也是一種理想。
愿那些所謂“無用”的專業和職業,亦能點亮每一位年輕人心里的光。
半月談記者:潘曄(參與采寫:實習生 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