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7月3日電(記者張斌)從村民會上的沉默寡言到爭相建言,從鄰里糾紛的劍拔弩張到握手言和,從“一言堂”到“群策群力”,在陜西留壩縣,一場以“眾議留聲”為核心的基層議事協商實踐,悄然重塑鄉村治理生態。通過搭建議事平臺、創新協商機制、凝聚群眾智慧,這個秦巴山區縣不僅加快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更蹚出一條從“矛盾窩”到“致富鏈”的鄉村振興新路。
議事平臺搭起來:從“啞巴會”到“熱聊場”
“自來水接一桶要一小時,這事兒能解決不?”曾幾何時,火燒店鎮中西溝村老黨員黎平富的一句提問,打破了村級議事會的沉默。如今,這樣的場景在留壩縣76個村(社區)已成常態。當地建立的“眾議留聲”工作機制,通過推選老黨員、老干部、返鄉人才等組成議事隊伍,讓群眾從治理“旁觀者”變身“當家人”。
在廟臺子村安子溝道路拓寬工程現場,村民們圍著規劃圖你一言我一語;城關社區的“三無小區”里,居民代表正與物業協商環境衛生托管方案……從水費垃圾費收取到撂荒地復墾,從集體資產租賃到基礎設施建設,153場協商議事會、5000余人次的參與,讓“有事敞開說、問題共協商”成為留壩基層治理的鮮明標識。
這是留壩縣江口鎮梭欏村調處鄰里糾紛的現場。(受訪者供圖)
“現在開會不是走過場,提的意見真能解決問題?!敝形鳒洗宕迕窨粗赂鼡Q的1700米自來水管感慨道。
矛盾糾紛化下去:從“山頭吵”到“圓桌笑”
“砍了我家竹子必須賠錢!”桑園壩村一場地界糾紛曾讓兩家人劍拔弩張。村議事會召開“和為貴議事會”,邀請黨員群眾代表當“老娘舅”,擺事實、講法理、通人情,最終促成雙方簽訂調解協議。
這樣的轉變,源于留壩縣對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創新實踐——按照“五有”標準設立議事平臺,信訪、司法等部門下沉一線,將231起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
“每月農歷十五定為‘和為貴說事日’,農忙時在地頭商量,農閑時就集中議事?!鄙@壩村黨支部書記秦發林介紹,靈活的議事機制讓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在留壩,鄰里糾紛、婚戀矛盾、遺留信訪等問題,如今都能通過“圓桌會議”找到解決方案,曾經的“矛盾窩”正變成“和諧村”。
青橋驛鎮獅子壩村村民在食用菌基地協商村集體收益分配問題。(受訪者供圖)
發展動能聚起來: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共贏”
“中藥材價格像‘過山車’,咋能穩增收?”蔡家坡村議事會帶著這個問題走訪產業大戶,最終敲定“村集體+企業+農戶”模式,發展天麻、豬苓2000余畝,帶動戶均年增收2000元。同樣嘗到甜頭的還有玉皇廟村,通過引入文旅企業打造民宿集群,2024年接待游客2萬人次,村集體增收70萬元。
留壩縣將議事協商延伸至產業發展主戰場,蔡家坡村的“一林多用”、上南河村的冷水魚養殖、營盤村的牧場管理……一個個“共富議事”案例見證著產業轉型:訂單農業讓南瓜種植戶不愁銷路,林下經濟讓閑置土地生金,民宿集群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多元化的富民產業不僅延伸了產業鏈,更讓群眾在共建共治中共享發展成果。
留壩縣玉皇廟鎮白廟子村村民商議自來水改造維修事宜。(受訪者供圖)
“村上的事大家商量著辦,表面麻煩實則更順?!豹{子壩村黨支部書記饒明生的話道出了留壩治理變革的核心。從解決“一桶水”的小事到謀劃“共富鏈”的大局,“眾議留聲”機制不僅實現了“議事在基層、解難在基層”的治理目標,更讓群眾在當家作主中增強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