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浪退潮,新芽破土。
6月17日,葉縣田莊鄉東李村聯合黨總支書記李富青站在田埂,望著嫩綠的玉米苗、花生苗,眼角的笑意藏不?。骸斑^去各村像隔河插秧,后來6個村擰成一股繩,農機隊統一耕播,訂單商直接到地頭收糧?!彼紫律?,捻碎一捧土,指縫漏下的不只是泥土的清香,更是6個村集體經濟的喜人答卷——東李村年收入最高時沖破200萬元,其余5個村跨過30萬元門檻。曾經零散的“小舢板”,匯成了破浪前行的“巨輪”。
東李村聯合黨總支由東李、道莊、張申莊、西孫莊、牛莊、黃營等6個村黨支部組成,東李村黨支部帶頭,領著幾個村抱團發展。
這是平頂山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平頂山市以“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為引擎,將“抱團發展”作為破題密鑰,探索出黨建聯建、飛地經濟、整鄉推進、結對共建四種模式,梳理制定用地保障、金融保險、人才培育等98條扶持舉措,推動2551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量達7.22億元,一幅“村村聯動、片區協作、整片推進”的共富畫卷徐徐鋪展。
黨建聯建:織就共富“金絲帶”
破解村村分散、單打獨斗的困境,關鍵在于強化黨組織的“龍頭”作用。
平頂山市緊扣發展實際,推動地緣相近、資源相通、產業相連的村打破各自為政的思維定式,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把資源整合到項目中,通過建立功能型聯合黨組織,負責發展目標、整體規劃、產業布局、資源整合等工作,以“黨建+產業+機制”的模式,實現思路共謀、人才共用、政策共享,從各村“各自為戰”轉向聯村“集約發展”,釋放“1+1>2”的聚合效應。
魯山縣深化拓展“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人才育在產業鏈、農民富在產業鏈”的“四鏈模式”,在產業鏈上建立10個產業黨總支、101個產業黨支部,1萬多名黨員活躍在產業發展一線,精心打造了酥梨、香菇、血桃等一批特色主導產業。
“我市是河南省最大的酥梨主產區,五里嶺酥梨產業園是我市酥梨產業的核心區?!濒斏娇h副縣長、董周鄉黨委書記王宏亮說,五里嶺是南北長約5公里的丘陵地帶,因土地富含硒、鉀、鐵等元素,不少村有種植酥梨的歷史,但散小不成規模。該鄉緊緊抓住產業發展“牛鼻子”,建立林果產業聯合黨委,將全鄉涉及酥梨種植的行政村黨支部書記、種植大戶、技術人員納入聯合黨組織,簽訂黨建共建協議,下設示范帶動、技術服務、市場開拓、信息發布4個工作專班,健全完善八項工作制度,按照“東苗西果”產業布局,通過“階梯式種植補貼”“種梨貸”等政策扶持,推動酥梨種植面積從2000年的不足100畝(1畝≈666.67平方米)躍升至目前的6.7萬畝,覆蓋34個行政村,品種30余個,目前進入盛果期的就有5萬畝,年產值4億多元。
圍繞萬畝梨園做產業文章,董周鄉還著力打造“梨花有情·魯山有請”文旅品牌,建設梨膏加工廠,開發梨汁饃、梨膏糖等特色美食,發展農家樂、民宿等,不斷拉長梨產業鏈,形成了酥梨種植—加工—銷售—循環利用產業鏈條。
在拉長產業鏈的同時,產業聯合黨組織還像多產融合的“總調度臺”,通過統籌協調,促進不同項目協同配合、資源要素高效流轉,貫通產業鏈上下游,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從單一收益向多元增值的跨越。
舞鋼市成立的茶旅小鎮、文旅小鎮和鴿舞水鄉3個片區聯合黨委,如同神奇的“黏合劑”,整合區域、行業等各界力量,高效配置各類資源要素,構建起毗鄰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6個鄉鎮18個村莊在“一張網”下,將茶葉種植、鄉村旅游、農家樂、民宿、鄉村賽會節等活動打造成完整鏈條,推動農業、服務業、文化旅游業深度融合。2024年,片區集體經濟收入總值達410余萬元,成功突破區域界限、機制壁壘等制約,成為黨建引領三產融合、片區聯動發展的典型代表。
如今,全市已組建汝州市甘薯產業發展黨委、郟縣紅牛特色產業園區聯合黨委等聯合黨組織154個,如磁石般吸附819個行政村抱團發展,初步實現了組織聯建、資源整合、產業共促、事務共議的良性發展格局。
“飛地”經濟:借地生金破困局
“3個兄弟村出項目資金,我們出土地建倉庫,雙方合作共贏?!痹谛陆ǔ傻募Z食儲備倉庫前,寶豐縣前營鄉韓王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占正笑容滿面地說。
“小店頭、槐樹嶺、五龍廟這3個村有項目資金,但是沒有合適的場地,韓王莊村有場地但是缺資金,鄉里牽線并引導他們實行‘飛地共建’模式,既能破除各自的發展困境,又能實現雙贏?!鼻盃I鄉黨委書記王冰說,小店頭、槐樹嶺、五龍廟3個村利用移民項目資金,韓王莊村流轉土地15畝,雙方合作建成了一座糧食儲備倉庫,項目實施后將為4個村集體經濟增收50萬元。
這是平頂山市破解資源分布不均難題的創新實踐。為破除發展困境,實現優勢互補、短板互填,平頂山市探索“強村牽頭、弱村入股、平臺運營、項目聯動”的“飛地”模式:由資源稟賦好、項目基礎強的村莊牽頭,聯合經濟薄弱村異地共建產業園、合作社(弱村以資金、土地或勞動力入股參與),聘請專業團隊抓項目建設運營,通過“借地生金”實現異地聯合、共贏發展。
“這種模式就像開通了‘資源立交橋’,資金、土地等要素可以跨區域流動?!濒斏娇h露峰街道有關負責人說,為破解土地資源緊張問題,該街道利用“飛地經濟園區”的發展模式,依托上洼村土地資源優勢,與周邊3個村共建冷庫、凍庫和食品加工廠,并與河南省初禾食品有限公司攜手打造共富平臺,不僅為村集體創造了18.7萬元的收益,同時帶動周邊農戶種植紫糯玉米1400畝,輻射帶動500余人就業增收。
整鄉推進:攥指成拳聚合力
一村獨斗易走窄路,整鄉統籌更能聚勢。全市各地積極探索整鄉推進的發展模式,推動鄉鎮組建強村公司,牽頭摸清底數、整合資源、分類盤活、統一規劃,打造覆蓋多村、服務整片的集體經濟發展平臺,讓鄉村發展更有底氣。
三面環山,一水中流,5000余畝茶山如綠色波浪般起伏……這幅立體的山水畫卷,位于舞鋼市廟街鄉人頭山村的千寶農業種植有限公司白茶種植基地。
廟街鄉地處舞鋼市西北部,轄12個行政村,山、水、林、田各占四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區鄉。近年來,該鄉確定了以茶為媒、茶旅融合、整鄉推進的發展思路,成立鄉級平臺公司和7個村級強村公司,帶領茶企、茶農代表共同參與經營管理。鄉級平臺公司統一制定種植標準、品牌運營和利益分配機制,各強村公司以發包的土地、水庫、固定資產、融資資金、景區運營管理權作價入股,并引進千寶茶廠等企業合作,以“村集體+強村公司+企業+農戶”模式擴大白茶種植規模,推動茶葉種植面積突破1.2萬畝。
在實現白茶產業研發、加工、倉儲、銷售規范化、標準化基礎上,該鄉還圍繞“茶”字建設了茶山民宿、農業觀光設施,舉辦民俗節、“村BA”籃球賽、環鄉自行車賽等農文旅活動,培育了25支“村播”團隊,7個村中有4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超20萬元……
葉縣洪莊楊鎮則把蜜瓜、西瓜、上海青、五彩椒等瓜果蔬菜種植確定為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成立由鎮黨委主導、各村黨支部書記任股東的鎮級集體經濟公司,明確一名鄉鎮班子成員、兩名機關干部作為專班人員服務公司運營,提供用工、用地、產業配套等方面保障。該鎮依托“村集體+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由村干部帶頭入股,村集體貸款融資,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共同建設500多畝特色果蔬產業園,各村認領大棚,由從壽光、蘭州引進的專業團隊代為運營,收益由鄉級平臺公司統一分紅,推動各村集體收入增收8萬元,帶動周邊30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目前,平頂山市已有7個鄉鎮組建鄉級強村公司,覆蓋行政村105個,原本基礎薄弱、發展乏力的村莊在鄉鎮統一牽頭下,搭上了“聯合組建平臺、集中謀劃項目、按股分紅收益”的發展快車。
結對共建:內外聯動添活力
發展村集體經濟,既要激活內部造血功能,也要引入外部活水。平頂山市推動各級機關單位、龍頭企業、高??蒲袡C構等多元主體與鄉村結對幫建,構建起“黨政主導、市場參與、專業賦能”的整體格局,為鄉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仲夏時節,萬物并秀。在寶豐縣文峰街道薛潭村,駐村第一書記郭海燕穿梭在田間地頭,仔細察看辣椒長勢。這個曾經零收入的軟弱渙散村,在駐村工作隊和派出單位市委編辦的大力支持下,集中流轉土地200畝,引入小麥套種朝天椒的特色項目,村集體經濟增收8萬元。
新華區曙光街街道李莊村則通過村企合作走出了一條共享共富之路。村里成立運營公司,負責招商和物業管理,與優質企業聯合打造專業市場集群,建成了平西建材城、怡購城、居然之家等多個商貿平臺,實現“資產租賃+服務創收”雙輪驅動,年收入穩定在3000萬元左右。企業與鄉村合力又合心,村民不僅年底能分紅,還能享受免費體檢和節日福利,幸福感節節攀升。
在汝州市大峪鎮劉何村,河南農業大學的專家團隊帶來了科技的力量。團隊因地制宜引入優質果蔬品種,從最初“試種兩畝”的探索項目,發展成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的主導產業——番茄、草莓、橘紅心大白菜在田間地頭開出“科技之花”,為鄉村發展增添新活力。
…………
目前,平頂山市已有482家機關單位與675個村建立結對關系,414個村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市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平頂山學院等21家高校及科研機構入村開展科技幫扶2000余次……多元支持力量如同腎上腺素,激活了鄉村活力,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奔涌不息的動能。
產業鏈黨組織牽線搭橋,“飛地”經濟蓬勃發展,整鄉推進勢頭強勁,單位幫扶凝聚合力,村企合作實現共贏,科技助村方興未艾,全市村集體經濟發展喜人成果頻頻涌現……廣袤的沃野上呈現出一幅以黨建為引領、以共富為底色的鄉村振興畫卷,生動詮釋著“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這一時代命題。
(本報記者 孫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