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武漢7月4日電 在江漢平原的沃野上,一場關乎生命的“速度與溫情”正在上演。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用創新實踐打破城鄉急救壁壘,讓“黃金搶救時間”不再是城市專屬,而是每個村民都能享有的生命保障。在這里,急救網絡如毛細血管般深入村落,急救知識如春風化雨浸潤萬家,讓生命守護“人人可及”。
急救網絡:從縣城到田埂的“生命通道”
走進公安縣急救中心,調度中心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全縣急救動態。作為縣域急救的“智慧大腦”,這里指揮著22個城鄉急救站、333個村級急救點和1100余名志愿救護員。
“以前農村急救要40分鐘,現在平均10分鐘就能見到醫生?!惫部h急救中心主任張平介紹,通過縣委、縣政府的統籌推進,如今在縣城,救護車10分鐘內必達;在偏遠村落,鄉村醫生10分鐘內到場,救護車25分鐘內抵達,真正實現了“人人公平享有院前急救服務”的莊嚴承諾。
讓醫生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公安縣的經驗是,充分發揮村醫前哨作用,將村級衛生室納入急救體系,鄉村醫生成為突發事件的“第一響應人”。在合豐村萬丹華車禍事件中,村醫頂著高溫酷暑迅速抵達,為頭部重傷、休克的患者止血包扎;在新口村田傳武事故現場,村醫與鄉鎮衛生院醫生合力完成傷情處理與心理安撫。這些案例正是“15分鐘急救圈”在鄉村落地的生動寫照。
毛家港鎮桂豐村村醫易繼華手中的便攜式心電圖機,能在兩分鐘出結果,并通過遠程系統讓縣醫院專家10分鐘內給出診斷。全縣544名村醫經過急救培訓,成為田埂上的“急救先鋒”,為后續專業救援贏得黃金時間,讓農村急救服務真正實現“零距離”。
創新模式:與死神賽跑的“云速度”
在信息化加持下,公安縣的院前急救跑出“云速度”。依托院前急救平臺,患者上車后生命體征、檢查數據即可實時傳輸至目標醫院急診科。
“患者上車就等于入院!”急救醫生展示著救護車上的移動終端。通過5G網絡,患者的生命體征實時傳回醫院,急診科醫生可以提前準備。在毛家港鎮老人夏楓疑似主動脈夾層的案例中,現場心電圖、遠程會診與綠色通道無縫銜接,為危重患者贏得寶貴時間。
目前,公安縣急救中心配備急救車輛32輛(負壓救護車12輛、轉運監護型救護車19輛、危重新生兒轉運車1臺),專業醫、護、司人員192名,調度員16名,形成高效運轉的急救梯隊。
為破解基層急救資源瓶頸,公安縣創新推行“平戰結合”模式。毛家港鎮衛生院護士向蕓平時在住院部工作,遇急救任務則化身急救員?!叭ツ晏幚砹?00多起急救,既節約人力又提升響應速度?!痹撛焊痹洪L湯光富說,這種靈活機制,讓鄉鎮急救站點運轉更高效。
全民急救:讓每個人都能伸出援手
近年來,荊州市院前急救質量控制中心高度重視城鄉急救均等化服務,通過完善體系規劃,健全管理機制,保障長效發展,全面引領縣、鄉、村急救體系建設,急救知識普及成為一場全民行動。
縣急救中心聯合教育部門、經濟開發區黨工委等,將急救知識普及作為預防關口前移的重中之重。年均開展超萬人次的“五進”培訓,校園防溺水教育覆蓋5萬師生;聯合縣紅十字會培養2000余名紅十字救護員,村醫急救能力輪訓實現333個衛生室全覆蓋。
“現在連我孫子都會做心肺復蘇了!”玉湖社區張大媽笑著說。這種“人人會急救”的氛圍,讓整個縣城變成一個溫暖的“安全網”。
從縣城到鄉村,從專業醫護到普通村民,公安縣用“15分鐘急救圈”編織出一張有溫度的生命守護網。在這里,急救不再是冰冷的專業術語,而是鄰里相助的暖心舉動,是田間地頭的安心保障,更是“人民至上”最生動的詮釋。在這片沃土上,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全力守護,這或許就是健康中國最動人的基層圖景。(李偉、甘小龍)